【摘 要】 目的:探讨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周期性呕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门诊治疗的患者80例,将患儿按就诊时间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呕吐频率为8次,患者呕吐间歇期时间为30d至半年,患者治疗后实验组均比较满意,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呕吐停止时间、治疗后1年内发作次数少于西医组(P<0.05)。结论:周期性呕吐比较常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儿童中西医结合;儿童周期性呕吐;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42-02 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又称再发性呕吐,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严重时可影响患儿及家属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为了探讨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周期性呕吐的临床效果。对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笔者门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门诊治疗的患儿80例,诊断均符合2006年修订的罗马Ⅲ标准[2],调研中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单,双日)将其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其中男43例,女37例,其年龄在3~14岁,平均年龄为8.5岁。两组患者年龄、家庭背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医组治疗方案如下:患儿每天口服0.3mg/kg·d赛庚啶(山东圣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299),每天服用3次。此外,患儿每天静脉滴注0.5g胞二磷胆碱(长春大政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208),每天1次,连续使用15d。 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同西医组,辅以中药:柿蒂10g,芦根15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藿香15g,白豆蔻20g,草豆蔻15g,生姜5g。每天1剂,水煎服,分三次服用,连续服用15d。伤阴者加沙参10g,麦冬10g;针对水停下焦,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0g;痰饮、寒湿积于中焦者加藿香15g,白豆蔻20g,草豆蔻15g。 1.3 疗效标准 满意:患者呕吐等症状消失,患者能够自理生活;较满意:患者呕吐等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能够进行简单运动;不满意:患者病情变化不明显或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调研中,中西医结合组呕吐频率为8次,患者呕吐间歇期时间为30d至半年,患者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满意度,高于西医组(P<0.05),见表1。 本次研究中,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呕吐停止时间为(2.2±0.77)天、患儿治疗后1年内发作次数为(0.43±0.4)次,少于西医组(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yclic vomiting syndrome,CVS)是仅次于胃食管反流引起儿童反复呕吐的第2大疾病。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特点为发作性剧烈恶心、反复呕吐,两次发作间期无任何症状,呕吐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伴有胆汁和血液。发作期呕吐剧烈,3~12次/d,进食后加重,每次发作可持续3~14d,间歇18d至14周,间歇期常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伴乏力、头痛、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血尿粪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均正常,经B超排除肝脾、胰腺疾病。发病年龄6月至18岁,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多见,可由多种因素诱发。CVS确切的流行病学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传统方法主要以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钻膜、止呕等治疗为主。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效果不好,并发症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