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周期性呕吐40例临床观察(2)

时间:2014-11-03 11:06 点击:
从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发病机制来说可以包括[3]:①偏头痛;②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和应激反应;③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良;④遗传因素。赛庚啶是一种阻滞剂,患儿用药后药物能够直接阻止肠平滑肌细胞内钙的超负荷,使

  从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发病机制来说可以包括[3]:①偏头痛;②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和应激反应;③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良;④遗传因素。赛庚啶是一种阻滞剂,患儿用药后药物能够直接阻止肠平滑肌细胞内钙的超负荷,使得患儿平滑肌能够松弛;此外,药物还能够减少腺体分泌而抑制胃肠运动,并能够降低下丘脑活性,增加食欲,从而使得患儿早日康复。而胞二磷胆碱则能够增加患儿脑血流量,提高其摄氧能力,增强患儿代谢,促进脑功能恢复。但是赛庚啶可能引起疲劳,体重增加,使患儿难以坚持治疗。静脉输液对于患儿来说也是较难接受,所以影响了疗效的发挥。

  从中医角度来说: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属于“呕吐”范畴,其病因是多方面的,且常相互影响,兼杂致病,但其基本的病机都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济生方·呕吐》云:“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温病条辩·中焦篇》也谓:“胃阳不伤不吐。”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中医治疗,标本同治原则,调畅情志,舒肝解郁,降气止呕,温中除湿。柿蒂、芦根、旋覆花、赭石、藿香、白豆蔻、草豆蔻、生姜为基础方,加减能和胃降逆止呕,除湿行郁散寒,通过患儿素体虚实的调节,纠正紊乱的机制,达到疾病根除的效果。本次研究中,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呕吐停止时间为(2.2±0.77)d,患儿治疗后1年内发作时间为(0.43±0.4)次,少于西医组(P<0.05),这个结果和郭晓燕等人[4]研究结果相同,由此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周期性呕吐综合征中的临床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周期性呕吐综合征严重影响了患儿及家属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董梅,宋红梅,邱正庆,等.小儿周期性呕吐胃肠动力特点和发病机理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13,21(12):770-772.

  [2]曹桂霞,杨婷,胡联儒,等.胞二磷胆碱治疗小儿再发性呕吐35例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0,20(3):194.

  [3]许春娣.小儿消化系统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8-86.

  [4]郭晓燕,李正红,李刚.小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41例报告[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50-453.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