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比经颅入路及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对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垂体腺瘤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全切除率、住院天数、激素改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天数更少、手术时间更短(P<0.01)。术后,观察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49%(P<0.01)。结论 采用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短,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 [关键词] 经颅入路;经蝶入路;垂体腺瘤;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17-02 垂体腺瘤属常见颅内肿瘤,其发生率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15%[1]。垂体腺瘤属良性病变,然而随肿瘤不断增大,可压迫正常垂体、视交叉及海绵窦等正常组织结构,极易引起垂体功能减低、视功能障碍及头痛等临床症状;此外,还可引起库欣病、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不孕不育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是根治垂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2]。经蝶入路微创手术因其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倍受临床医师及患者推崇。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实施经蝶入路或经颅入路手术的86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垂体腺瘤患者,按患者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经蝶入路手术组)及对照组(经颅入路手术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纳入及排除标准。观察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22~64岁,平均(40.1±6.2)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3.3±1.1)年;其中,28例出现溢乳、闭经等内分泌症状;21例出现视力、视野改变。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1~66岁,平均(40.3±6.5)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2±1.3)年;其中,27例出现溢乳、闭经等内分泌症状;20例出现视力、视野改变。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腺瘤向鞍上延伸(不呈哑铃状),未见显著鞍旁侵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瘤体质地较为松软者;②肿瘤体积(13-42)13~42mm2;③垂体瘤趋向蝶窦生长者;④伴脑脊液鼻漏者;⑤垂体瘤卒中,但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颅内血肿者;⑥腺瘤放射性分级:Ⅱ-Ⅳ级者;⑦知情同意,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严重肾、心、肝等重要脏器疾病;②凝血功能异常者;③体弱、年老,手术耐受性差者。 1.3 手术方法 观察组应用经蝶入路显微手术。采用鼻扩张器扩张患者鼻中隔,使之向左侧骨折移位;显微镜下寻找骨性隆起结构(即蝶嵴),以蝶嵴为中心,找到蝶窦开口;在蝶窦开口的下、内侧作骨窗,以显露患者鞍底,然后,凿开鞍底(开窗:1.0×1.5 cm),常规行鞍内穿刺、抽吸,以排除动脉瘤;十字切开患者鞍底硬脑膜,发现肿瘤后,小心切除肿瘤。 对照组应用经颅入路显微手术。由翼点及右额下入路,在患者发际内做冠状切口开颅。然后,释放脑脊液以显露视神经、颈内动脉及肿瘤;常规穿刺、抽吸,以排除动脉瘤;十字切开鞍膈,然后分块切除肿瘤。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全切除率、住院天数、激素改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机能状况评分(KPs)评价患者临床疗效[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