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ADR的发生与用药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是否符合已知的ADR类型、停药后是否消失或减轻、再次用药是否出现同样反应以及ADR是否可用合并用药的作用、病情的进展或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进行关联性评价[2]。 1.3 方法 按照年龄、性别、既往有无ADR、ADR上报人职务、原患疾病、给药途径及剂量、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对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和分析,从中寻找ADR发生的规律。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52例头孢曲松钠ADR报告中,共涉及男性20例、女性32例,男、女之比为5∶8(P>0.05);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91岁,平均年龄为(49.48±23.02)岁。ADR在>60岁组中的构成比最高,其次为51~60岁组和21~30岁组(表1)。 2.2 感染种类 52例ADR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共26例(50.0%);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五官科和其他感染分别为11、7、3和5例。 2.3 给药途径及剂量 52例ADR病例接受的均为静脉内滴注给药,其中日单剂给药2.0 g的有45例(86.5%)、给药1.5 g的有1例(1.92%)、给药1 g的有3例(5.77%),其余给药剂量都低于1 g。 2.4 ADR主要累及器官系统 ADR在给药过程中发生的占大多数,为38例;在给药结束后发生的为14例。所见ADR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计33例;另有过敏性休克5例(表2)。 2.5 ADR的转归 52例ADR病例中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好转的为43例,经针对性治疗治愈的包括过敏性休克5例。以上52例ADR报告中由医生上报的为41例、由药师上报的为11例。 3 讨论 3.1 ADR发生与性别和年龄的关联 头孢曲松钠引起的ADR在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且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区别。值得关注的是,51~60岁(11例)和>60岁(18例)两年龄组的ADR报告率较其他年龄组高,究其原因可能与肝、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和肝内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致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解和排泄过程减慢,药物浓度相对较高并易在体内蓄积有关。因此,对老年人使用头孢曲松钠时要特别注意。 3.2 ADR发生的时间 头孢曲松钠的ADR多在给药过程中发生,其中5例过敏性休克发生在开始给药后30 min内,经停药、积极救治才挽回生命。 3.3 应重视过敏性休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