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应控制填筑路基的建筑垃圾的含量在一定范围,保证有充足的良性土含量,调整其比例,每层最大厚度不超过25 cm。 (3) 由于建筑垃圾含水量小,施工碾压前需提前24 h闷料,并提高撒水量,保证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能够满足施工要求时方可进行碾压施工。 3.2施工工艺 (1) 基底处理。 施工前,应按规定清除原地面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及杂草,并将挖除的表层土集中堆放。原地面的低洼和坑洞,必须经仔细填补及压实,对于松散处应松土晾晒并重新碾压,达到平整密实。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的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路基基底压实度不应小于90%。两侧坡脚各超宽50 cm,确保碾压质量。 (2) 摊铺、整平。 在摊铺前,首先根据试验数据确定建筑垃圾在路基填筑时的松铺系数,以确定松铺厚度。根据运输车车载体积、松铺厚度,在填筑段用石灰画好方格网。采用后退式摊铺 法铺筑建筑垃圾。布料后用推土机进行初平,为避免离析,用铲车进行二次翻拌。初平后再撒布1层5 cm厚的建筑垃圾细料,并采用光轮压路机稳压1~2遍,最后采用平地机进行精平。沿路线纵向方向,利用平地机整平,保持中间高两边低,整平后无明显的高差台阶。 (3) 碾压。 采用洒水车洒水,确保铺层材料的最佳含水量。要均匀洒水,避免出现水分分布不均现象。 碾压组合方案:先使用18 t自行式羊角碾与18 t光轮压路机的组合对建筑垃圾填料进行碾压,然后采用20 t拖式振动羊角碾与18 t光轮压路机的组合对填料进行最后的压实。碾压速度宜控制在3 km·h-1,遵循先慢后快、先两边后中间的碾压原则。 建筑垃圾的压实度随碾压遍数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压实功[56]。建筑垃圾路基的碾压遍数应结合具体的工程性质和试验段施工情况确定,以沉降差2 mm为标准确定碾压遍数。 4建筑垃圾回填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4.1材料质量及材料均匀性控制 建筑垃圾本身差异很大,在工程实践中,应对原材料中有机质、易溶盐及杂质的含量进行严格控制,使建筑垃圾满足稳定性要求。同时需对建筑垃圾的压碎值、承载比、石料的单轴抗压强度进行实时检验,以保证所用材料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 由于大部分建筑垃圾中粗颗粒含量较多,对于经过破碎、筛分处理的建筑垃圾,最大粒径和级配需满足表1中相应的技术要求。在摊铺过程中,宜采用卸上推下的施工方法,利用推土机均匀粗平,防止大粒径的建筑垃圾块聚集,减少人为的离析。摊铺过程中有明显离析的地方应及时补充细料,填补空隙。 4.2包边土处理 建筑垃圾回填路基易被水冲刷,所以其边坡防护比填土路基更为重要。路基填到需要高度后,路床宜采用黏土封顶,在路基两侧加做包坡护肩土,可以防止路基内部进入雨水和地表水,有利于边坡的养护。 宜选择塑性指数大于15的土作为护土,用细粒土做包边土时应注意:细粒土可为低液限黏土或低液限粉土,其包边宽度应不小于1.0 m;因压实问题,不应使用高液限黏(粉)土;因坡面冲刷问题,有研究认为细粒土中粗粒(大于0.074 mm)含量不宜大于35%。所以,对用于包边的细粒土除应测得液、塑限和塑性指数之外,还应用水洗法(洗去小于0074 mm颗粒)测得土中粗粒含量。 为避免包边土和建筑垃圾碾压后高程出现差异,包边土松铺系数一般大于建筑垃圾松铺系数的10%~15%。施工中采用先填筑包边土再填筑建筑垃圾的办法时,包边土修筑的快慢必将制约建筑垃圾的填筑速度,实施推土机推平和人工配合整型的措施,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包坡护肩土也采取分层填筑的方式,一般在填筑建筑垃圾前,先填包坡护肩土,并进行预压,使其较同层建筑垃圾高出5~8 cm,然后再与该层建筑垃圾填料同步压实,以增加结构整体性。包边土与建筑垃圾接触面不得有大块石,保证接触面密实,避免出现空洞和凹槽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