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谈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

时间:2014-07-16 13:41 点击:
【内容摘要】咬字、吐字是我国民族唱法中的关键环节,而民族唱法语言要受到旋律节奏和发声方式的制约。优秀的歌曲不仅需要音乐化的语言、动听的歌喉,更需要清晰的咬字、吐字,只有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传达出歌曲的真情实意,与听众产生心灵共鸣。文章就

  【内容摘要】咬字、吐字是我国民族唱法中的关键环节,而民族唱法语言要受到旋律节奏和发声方式的制约。优秀的歌曲不仅需要音乐化的语言、动听的歌喉,更需要清晰的咬字、吐字,只有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传达出歌曲的真情实意,与听众产生心灵共鸣。文章就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含义与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其在民族唱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的艺术处理方法。

  【关键词】民族唱法咬字吐字

  一、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的含义与特点

  歌曲语言表达效果既要符合五音四呼的规律,又要满足汉语言吐字归韵的特点,作曲家为了达到歌词和乐曲的协调统一和融合,都会赋予每一个字完整的艺术形象和生动活泼的艺术感染力。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受西方唱法的影响,对民族唱法又做出了新的概念界定和解释。

  所谓咬字是指在演唱和念白中,歌唱者利用自身气息并按照歌词的发音要求,通过准确运用口腔、牙齿、舌头、嘴唇等发音器官的气息和姿态强弱,依据每个音节时值长度和音调的强度,将字的头、腹、字尾音清晰准确地发出来,从而达到字音之间和谐圆润和声调之间的抑扬顿挫,达到“近听不刺耳,远听不含混”的效果。

  吐字是指字节韵母部分的发音,包括出字、立字、归音3个要领,吐字是声母和韵母结合过程中,形成完整的字再发出来。韵母是吐字过程中与音响效果产生共鸣的效果的中心,在音韵学中,根据口腔形态的变化归纳为开、齐、撮、合4种类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呼。在吐字过程中要注意坚持字腹拖音不改变原则,保持母音口型稳定,发音要具有弹射力,充满力度和强度。咬字要求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但是也不要“不到家”,同时与韵头迅速结合,找到韵母的着力点。

  二、咬字、吐字在民族唱法中的重要性

  语言在民族唱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汉语言是世界公认的最复杂语言之一,传统的民族唱法讲究“字头、引腹、归韵”3个环节,长期实践证明,这种唱法是符合汉语要求和观众审美标准的,是比较科学的语言和声乐相结合的形式。作为音乐艺术,科学的民族唱法包括生动的语言、动听的曲调、充沛的感情、天籁般的嗓音等,其中语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咬字不清,吐字不明犹如钝刀杀人一样,唱念歌词时如果字音不清晰会严重影响歌曲的情感表达,更是对观众审美的一种破坏。

  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在演出过程中必须做到咬字清晰、吐字准确,保证字节的清晰和充足的“口劲”。现实情况中,有的演员虽然嗓音很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唱法,缺乏嘴上功夫,往往使观众不知所唱,剩下的只有单调的音乐节奏。相反,有功力的演员,即使嗓音低或者窄,音量也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他们对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能够准确地把握,并且字正腔圆、劲巧而不拙,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俗话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高质量的音乐必须具备口型和音韵的完美结合,歌唱者只有通过清晰的咬字、吐字来传达歌曲的情感意境,把歌曲的真实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字音准确、清晰、协调是歌唱的基础,发声和读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演唱者不可能脱离语言而去研究发声,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掌握民族唱法的艺术方法。

  三、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的艺术处理方法

  依据对我国传统的戏曲、念白、评书等艺术形式的总结,将汉语言的发音总结为出声、引腹、归韵的咬字、吐字过程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出声也就是所说的字头,主要是通过21个字母来表达;引腹是指延伸韵母的时值,恰当处理字腹的时间段;归韵主要是指收清、统一字音尾节。本文以这3个重要环节为出发点,提出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的艺术处理技巧。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