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学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学历史教师欲有所成就,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万条理,结万种缘”。 [关键词]历史;历史教学;沉思录 一、历史教师拿什么奉献给学生 中学历史教学,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 是历史人物的名字、事迹?是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是,也不是。畅游互联网,随意输入一个您脑海里残留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名称,“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维基百科”等搜索引擎就会为您展示海量般的相关资料,令您受益匪浅。通过历史教学让孩子们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留下印象,便于今后工作需要时“再现”出来,有助于查阅文献资料,足矣。 是以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历史学科能力?是,也不是。新中国第八次中小学课程改革,已在全国铺开十余年。如今,历史教师们越发重视培养学生以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历史学科能力。然而,“人类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和社会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的人生阅历,还不足以真正深刻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所具备的充其量是应对中考历史、高考历史所考察的“机械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拿什么奉献给学生,让他们终身受益呢?笔者认为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神游历史,嗟叹万千!多少亭台楼阁,早已化作瓦砾一片!多少帝王将相,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历史留给后人的,是勤劳善良的美德、忠贞刚烈的品质、不屈不挠的意志。历史留给后人的,也是阿谀奉承的世故、弑人利己的奸诈、卖国求荣的耻辱。历史教师,要饱含热情、满怀激情地歌颂和赞美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进行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也要满怀鄙夷之心、摈弃之心,鞭笞和谴责一切违背人性、扼杀人性的历史现象,使学生们渐渐懂得“行己有耻”的道理。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果您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是一个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人,是一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人,是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那么,恭喜您!您已经由历史教学的“必然王国”,进入到历史教育的“自由王国”! 二、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十五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重庆市首届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直接而感性地接受了中学历史教学大师龚奇柱先生、名师项军女士的指导,受益至今。 仍记得,与培训班某同学有过一场小小的争论: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时的说法,即现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通过何种手段和途径实现?某同学主张“爱要大声说出来”,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明确传递或指出某一方面的“思想政治教条”,如讲述红军长征,就要说出“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革命态度,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之类的话。 笔者却主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从表面到深入,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客观。青少年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堂历史课的简单说教就能达成的。相反,现在的“90”后学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更加强烈,逆反心理更为突出。简单说教,不但不能达到历史教学应该取得的效果,反而会释放出“负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历史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本人要表里一致,以真诚、真实的态度对待学生,决不可“说一套做一套”。可以想象,一位身患重病的历史老师拖着病躯走上讲台,默默传递给学生的就是一种不怕困难的意志,就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就是一种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这对学生心灵所产生的震撼,绝非一堂、几堂乃至几十堂“说教课”所能企及的。笔者至今难以忘怀,1996年前后,原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蒋孝祖老师,身患绝症,肌肉萎缩,从脚到上肢渐渐失去知觉。但他却以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做好本职工作,由别人背着上讲台,组织全区历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还向笔者倾力传授中学历史教研员的经验。那时,距离他离世只有短短三个月!这就是中学历史教师的人格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