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 全市林木覆盖率占城市总面积比例(%)1 3.1.13 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合理标准,并逐年提高1 3.1.14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 3.1.1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编.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第一辑) 图1 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框架[9]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 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发表的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用七个三级指标来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分别为市民意识;绿色空间;空气污染;能源消耗;公共交通;垃圾管理和环境影响。[8]此外,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通过的文件“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中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三大广泛效益之一(见图1),更有对学习型城市特征的具体描述(见表2),这一描述也为我们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表2 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10](部分) 关注领域关键特征测量点 1.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 1.3 可持续 发展 1.3.1 减少环境负面影响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吨) 废物处理:年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量,人均每年多少公斤 1.3.2提升城市宜居程度 住房:受无住房或居住环境恶劣影响的人口所占比例 公共交通:市民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满意度 1.3.3坚定执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各级教育中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的有效措施 环境管理工作:市民对自身环保方面行为的认知 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 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 由此看出,可持续性发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居民赖以存在和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这正好是“可持续性发展”最初始,也是最核心的定位。[11]学习型城市须将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的发展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取得一定的成效,力求不断地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12] 三、可持续发展召唤成人生态文明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发表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指出,“为了确保我们城市社区未来的生存能力,我们必须采用人类发展模式,利用自然资源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不能通过技术解决方案、政治制度或财政奖励来实现,它要求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进行根本性转变。全民终身学习大大有助于实现这一变化。”[13]以上海市为例,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工作,给整个城市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体现在人口质量不断提升,个体平均寿命从2000年的7877岁增加到2011年的8251岁。城市绿化环境也获得长足进步,全市绿化覆盖率从2000年的222%增加到2011年的382%,城市宜居度不断优化。[14]然而,从近几年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可看出,上海市民的总体生态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而言,大多数人更加关注自己的环境权利。问卷总体表明上海市民的生态环境素质较为薄弱,缺少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承担责任,服从有关法规的自觉性。这一点也可以由市民的日常行为进一步看出。如上海市政府很早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硬件建设也算有成效,但是在很多小区,市民并没有动手将垃圾分好类,以至于垃圾分类收集的愿景始终遥不可及。[15]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是这样来表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的:“我们呼吁人们态度的变化应取决于一个规模巨大的教育、辩论和公众参加的运动。若要取得人类持久的进步,这个运动必须现在开始。” [16] 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变革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必须依靠生态文明教育。首当其冲的应是成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和推行。因为,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成人的行为影响孩童。生态文明教育应首先以各级各类的教育工作者为重点,因为他们的言行能影响现在和下一辈的青年学子和成年人的思想及行为。 现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成年人造成的,我们成人理应担起责任来,尤其是决策者和政治家,包含负责生态文明教育政策制定的行政官员,各级政府官员,各民间环保机构的领导者,各类社会组织的组成人员等。 不要把什么事都推给孩子,事事要求“从娃娃抓起”。即使一些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破坏环境的不良习惯,也与我们成人的教育方式和自身行为息息相关。所以,成人生态文明教育才是重中之重。 四、成人生态文明教育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