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视吸收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智慧 学校教育哲学重视吸收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智慧,它是对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哲学分析、过滤和筛选的结果。必须指出,并非任何一位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观念,或者说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都必然反映到学校教育哲学之中,它既尊重差异,又追求共识。它要求梳理学校共同体成员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求同存异,在关键教育理念上体现一致性和统一性。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多元文化社会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宽容,允许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学校教育哲学尊重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权益,重视和吸纳教师个体的教育智慧。学校教育哲学的提炼,可以促使学校管理层采纳多方意见,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形成学校的个性特色,提升学校办学的内涵水平。 二、学校教育哲学的特征 作为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信仰,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内隐性、实践性、复杂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一)内隐性 学校教育哲学是校长和学校共同体成员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通过学习、借鉴、总结、思考和批判等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一套适用于学校的有关教育价值、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方面的认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各种认识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依靠校长和教职员工的直觉和顿悟而获得的"缄默知识",其中必然包含缄默与无意识的成分,学校教育哲学由此具有内隐性的特征。所谓内隐性,针对提炼之前的学校教育哲学而言,指学校教育哲学往往隐含于学校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以潜在的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但校长和教师却不能轻易地说出学校教育哲学是什么。学校教育哲学的最终提炼和表述与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口号、潜规则等存在距离,其提炼过程殊为不易。学校教育哲学的内隐性还表现为,教师有时尽管能够意识到自己秉持或接受了某种特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但却很难用语言明确表达,这时,学校教育哲学就成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论。学校教育哲学的内隐性特点,会对它的显性化造成较大的难度,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表明了显性化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显性化的过程,才可能了解学校教育哲学的基本状况,才可以存良去莠,提炼出符合校情和时代精神要求的学校教育哲学。 (二)实践性 学校教育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应用性的教育哲学,实践性是它的主要特征。首先,学校教育哲学就是学校基于教育实践这个平台,在反复的教育改革活动中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脱离了具体的教育实践环境,学校教育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就无从谈起。其次,学校教育哲学主要反映学校在面临实践中的具体情境或具体问题时所秉持的一系列教育观念,它存在于中小学校长和教职员工作为教育活动承担者当下的思想观念之中,反映的是学校努力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思想期待,它是实践导向的思想观念,以解决问题为己任,不像纯粹理论研究那样追求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再次,学校对其教育哲学的提炼和廓清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学校自身教育实践合理性的诉求,学校教育哲学是为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和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服务的。 (三)复杂性 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改革实践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学校外显的教育行为与其内在的教育信仰应当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当教职员工和办学者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时,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行为的即刻转变,gp学校教育哲学并不一定能表现为与之相应的教育行为,甚至于有时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会产生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现象。学校教育哲学能否表现为相应的外显教育行为,不仅受学校自身能力的制约,还受学校内部和外部情境因素的限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教育本身属于非常复杂的系统,这也正是导致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复杂性特征的原因所在。 (四)稳定性 这主要针对提炼之后的学校教育哲学而言。学校工作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学校教育哲学一旦形成,也就应当具有自己的相对稳定性。学校教育哲学是办学者对如何办好一所学校进行哲学思考后形成的办学理念,是办学质量目标在最高层次上的表述。作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哲学一旦形成,不能频繁地花样翻新,否则过于频繁的变动将导致教职员工无所适从。许多新校长上任后,喜欢搞"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活动,借以吸引教职员工的注意,提高自己的威望。"三把火"中有改革举措,也有与学校教育哲学相关的办学理念。笔者认为,接任的新校长一定要非常谨慎地思考"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合理性,至少要把握学校教育哲学的相对稳定性,要在诊断校情、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开展学校的改革活动,不能轻易否定前任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改革行为。 学校教育哲学虽然提供学校发展的长远方向,但由于学校内外环境均是动态变化的,当学校环境发生明显改变之后,原初的学校教育哲学有必要随之改变,否则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更有可能阻碍学校的发展。但是要注意,除非之前的学校教育哲学存在根本性的严重问题,否则这种转变肯定不是颠覆性的变化,而主要是办学内涵的重新挖掘。从学校办学角度来看,如果原先的学校教育哲学尚有存在的合理性,比较妥当的一种办法是加强内涵建设,重新诠释学校教育哲学,在新的时代精神观照下挖掘学校教育哲学的新内涵和新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