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人目标 当学校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使命和愿景后,更为重要的是确立能使学校使命和发展定位成为现实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使命和发展定位的具体化,是学校在完成其使命和实现发展定位过程中的价值追求,反映了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素质水平,它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育人模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与关键。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观和教育价值观的要求,在体现学校特色基础上提出的育人目标。通俗地讲,就是说清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也是教师存在的理由,培养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任何一所学校都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要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由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其教育环境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育人目标上要考虑学生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要考虑共性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精神、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又要注意特色的体现,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与其他学校所不同的个性特色。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存在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即缺乏自己的个性化的育人目标,大体上都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代替学校的育人目标,一旦被问起,校长只能回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校长没有自己的独到思考,"雷同化"或"同质化"的现象也就非常普遍,这样一来,个性化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学校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转变也缺乏依据,这种现象应当改变。 四、学校教育哲学的提炼策略 学校教育哲学的提炼,对办学者而言,是一项高难度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有不同的教育传统和教育环境,有不同的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和要求,因而每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往往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尽管如此,学校教育哲学的提炼,也有一些共性的策略。 (一)坚持独特性原则,凸显学校个性 坚持独特性原则是指在学校教育哲学的提炼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应当考虑打造一个能够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学校独特形象,或者精心选择能够吸引公众注意力的个性化的使命陈述、发展定位和育人目标等。独特性原则要求学校做到"独树一帜",力求与众不同,使社会公众能够比较容易地将一所学校和其他学校区别开来。在提炼策略上要注意以下三点。首次,充分运用象征性标记。学校要设计出引人注目、别出心裁的体现办学思想的象征性标记,如校徽、校服、学校标志性建筑物等,并利用大众媒介广泛传播,使公众通过象征性标志记住学校的办学思想,同时学校教职员工也能从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挖掘校名、校训和校风中的教育思想。很多学校的校名、校训和校风中,蕴含着非常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思想,对它们加以发掘有助于学校教育哲学的建构。再次,开展专题性宣传活动。利用学校每一次对外展示的机会,精心设计各项专题性活动,广泛宣传所在学校的形象鲜明、与众不同的教育哲学。 (二)坚持民主合作原则,发挥共同体的作用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信仰,提炼学校教育哲学一定要坚持民主合作原则,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学校共同体并非总是由想法相同的人组成的;相反,它允许甚至于崇尚差异,因为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促进人际互动和人际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哲学提炼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整合,它并非绝对排除差异,而是要把具有差异性的成员整合成为一个有共同目标的集体。在学校教育哲学建构过程中,校长个人的办学理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绝不能用校长个人的办学理念来取代学校教育哲学,一定要采用民主、协商、对话和讨论等方式,沟通各方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三)坚持继承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赓续传统、勇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