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陶渊明的活动和心理历程,用感性的语言连接串联起来,由任职到归园,由悲凉到欢欣,表达出他内心最真挚的感情,让学生感受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给人以艺术的熏陶。 4哲理点化法 即运用富有哲理的词句点化主旨,推开意境。 平平淡淡的说法没有多少美感,而在从感情到理性突变的叙述、阐释中,用一些富于哲理的议论和抒发,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在教学《过秦论》时,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描述秦国的兴起和灭亡,最后点明主旨: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对这个主旨还可以进一步地议论和抒发。 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一个小小的支点竟有如此神奇的威力,人生应该有支点,统治一个国家更应该有支点,秦国没有重视这个支点,所以万世之业断绝,所以有“康乾盛世”,这个支点是什么?就是“仁政”。贾谊提倡这个支点,希望统治者能够借鉴前代的经验教训,直到今天,统治国家仍然需要这个支点,才能保证国家昌盛久安。 把学生熟悉的道理别有新意地用在文章的讲解中,使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更透彻、更明朗。 5美术表现法 即用简笔画表现文章的意境,使学生得到更直观的艺术享受。画面给人直观的感受,把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抓住主旨。在教学《冬天之美》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用一幅图画把文章意境表现出来,可以用一下提示:底色是什么?动景是什么?静景是什么?中心主体是什么?学生根据提示可以很快画出这样一幅画:起伏的地势,生机勃勃的麦田,白色的背景下,几种花在悄悄开放,天空中几只轻快掠过的小鸟,人们围炉而坐,在密切交谈着。 经过这样的构思,学生自然就可以得出人们围炉而坐,注重精神之美的文章主旨。冬天之美,尽在脑中,对内容的掌握,得到不灭的印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方面更有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陶明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