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其中言语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备良好的言语素质是教师搞好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表明,单凭言语是不够的,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掌握并善于使用非言语行为。如此说来,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是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那么,什么是非言语行为呢?就是指运用眼神、表情、举止等无声言语,以姿势说话,将众多信息输送给对方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态势得以在课堂上毫不掩饰的凸显,以致个别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控制。这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必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倘若课堂上个别学生有点“出轨”,而教师中断授课点名纠正,不但影响了同学们的听课情绪,而且损伤了“违纪”学生的自尊心,这对于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丰富的非言语行为:面带微笑,眼睛传神、点头、摇头、皱眉、扬眉、耸肩、手势等等,以此来暗示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或鼓舞他们的学习勇气,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感知理解 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情绪,很难想象,一位教师面无表情的呆立讲台,照本宣科,整个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子?教师的表情和蔼可亲,学生就愿意亲近而专心地听课。当教师一走上讲台就面带笑容,学生的注意力就一下子集中起来,这时不须老师过多的语言,学生就会呈现聚精会神的状态;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轻轻点头,即有肯定回答正确鼓励其继续讲下去的作用,加上教师的微笑,学生畅所欲言的态势就被激发出来了。尤其是在“口语交际”时,由于个性的不同,个别学生可能因为胆怯而断断续续,口齿不清。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时教师只要点头微颔,那么学生就似乎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克服了畏惧心理,思维逐渐地清晰,表达也流利了。由此观之,学生胆量的增加进而滔滔不绝,这跟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非言语行为,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言语讲授在课堂教学中固然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但如果结合手势、身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更能使学生感知文本并深刻领会其真正的含义,有效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搭设了广阔的平台。例如,在讲授《背影》时,父亲爬月台的“攀、缩、倾”等动作,教师面对黑板,双手攀住黑板的上沿,通过自己的身姿再现父亲爬月台的情景,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这几个动作突出了“身教更胜于言教”的内涵,加深了学生对父亲爱子之情的感知与理解。又如,在《骆驼寻宝记》一文中,当教师讲述到“骆驼一路前走,看到一个个走回头的野兽,可是他并不灰心,坚信勤奋努力是有希望寻到宝的”时,对于“他踽踽独行,走了一程又一程,涉过了冷水滩,又趟过了冰凌湖。那些冰凌冷得钻心疼,骆驼还是鼓足勇气,一点一点地向前走”等语句,教师模仿骆驼的动作、表情,演绎出骆驼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场景。如此之为,教师在使用言语手段的同时,辅以恰当的非言语行为,更能增强言语信息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文以载道”的渗透下,学生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为他们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克服艰难险阻奠定了厚实的铺垫。 2.引进哑剧艺术,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家长已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平时很少有时间带领孩子去游览祖国秀丽的山川,观察社会生活,而学校平时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出于安全的考虑,又加上审批手续的严格,故难以成行。因此,学生在“两点成直线”的生活中,缺少了生活的体验,因而造成了作文素材的匮乏。为了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对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下水作文”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下水作文,学生可以受到启发,达到模仿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捕捉素材、谋篇布局及其他作文技能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哑剧艺术,是教师下水作文的一种既新鲜又独特的有效形式,也是运用非言语行为教学的最佳体现。确定作文题目后,教师运用相关的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描述生活的场景,能形成新鲜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