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是一个新的、能够反映时代需要的课题,心理是否健康比智能水平的高低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成功。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1.日常生活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素质自然显露的时刻。因此,我们应随机教育,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1.1要“蹲下来看孩子”。教师要注意与孩子平等相处,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特别对一些行为偏差的幼儿,更要细心了解其内心状态,如有的打架是为了“抱不平”,有的弄坏一些园内器材是好奇心、探究心理的驱使。教师不能思维定势,忽略错误行为掩盖下的闪光点,错过教育时机。 1.2不吝啬赞美。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及时给孩子肯定、赞扬、鼓励。譬如与孩子拉拉手、摸摸头、拍拍肩,眼中流露赏识的眼光,这些不经意的动作会意外地帮助孩子树立了自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当然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必须恰如其分,有根据的,才能鼓舞孩子作进一步的努力。 1.3放手让孩子独立生活。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的独生子女来说是重要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给孩子自主权,引导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如让孩子拿十元钱去超市给妈妈购买节日礼物,让孩子为幼儿园某一位老师送一张纸条等。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采取“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解决,当孩子受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要讥讽他们,以免孩子产生羞怯和自卑感,形成“不好的我”的自我意象。而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不畏困难的自我意识。 1.4培养竞争意识。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我们组织小小游戏比赛、画画比赛、作品展览等活动,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竞争气氛,提高他们竞争意识。并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幼儿敢为人先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2.教学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 教学活动中,我们打破班级界限,让同龄班、不同年龄组之间幼儿相互融合,开展活动,例如让小、中、大班在一起过元宵节、做元宵、下元宵、吃元宵,一起玩“办家家”游戏等。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扩大交往的空间,增强孩子群体感,提高合群性。学生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鼓励孩子敢想敢说,不怕讲错、不怕做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克服胆小、惧怕心理。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发现一个幼儿把自己的嘴画得特别大,遮住了整个脸蛋,这可能是无意的个性化行为,也可能是一种创造行为,这时老师不但不指斥他反而有意夸奖成幼儿的一种创造:瞧!画的嘴巴多大,真会想象,嘴笑得这么大,一定有个非常开心的故事吧!教师的语言点燃了孩子创造的火花,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灵感。促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发展。 3.社区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 现在,社区资源日益丰富,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一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3.1善用邻里资源。如通过“友好小组活动”指导孩子当“好客的小主人”,学会热情欢迎小客人,招待小客人,又让孩子学做“文明小客人”,主动向主人问好、道别,与小伙伴一起分享玩具、图书等。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2巧用新村资源。如利用小区健身苑,鼓励孩子早起早睡,坚持体育锻炼,并加强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品质。利用超市,对孩子进行自控自制的教育。购物时,可告诉孩子物品轻拿轻放,好吃的、不能拿来就吃、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3.3使用地方资源。利用公园、乐园等让孩子去玩、去接触动植物,使孩子意识到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关系,学会关心周围环境。 孩子胆小或者说是有些怯懦的性格,一定是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的。要么是家庭里家长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让他感觉到很压抑,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那种比较胆小怯懦的性格。要么是家长自己不够勇敢。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那样的人。 被别的孩子推打,家长应该怎么办?家长首先需要了解孩子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心里的想法。如果这种推打行为是游戏行为,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你的孩子可能并不在意。如果对孩子造成伤害了,事情比较严重时,我们则需要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他在面对别人的欺负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想避免吗?“爸爸、妈妈觉得弟弟妹妹人小不懂事跟你闹着玩(减轻孩子关于‘别人讨厌我才欺负我’的心里负担),但是他们年纪小,做事情没有分寸,所以下次他们再来打你的时候,你要尽量躲开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妈妈有一个好办法能让弟弟妹妹不打你,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和弟弟妹妹成为好朋友,和他们一起玩,把你的玩具和他们分享。”如果你的孩子是在动作技能上不知道如何闪躲,那你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锻炼身体,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闪躲训练(如:类似于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另外,关于怎么教孩子更勇敢,这个需要家长慢慢来施加影响。平时不要宠溺孩子,不要在遇到一点点事情的时候就大惊小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磕着绊着、和其他的小朋友发生争执都是很正常的,不要动不动就去指责别人(有的家长,孩子摔倒了,就拉着孩子去踩绊倒他的东西,这是非常愚昧的行为)。问清楚原因之后,要告诉他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学着保护自己就行了。别指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要做一个讲道理的孩子。 心理学实验证明,孩子的父母、师长发自内心地接纳和热爱孩子,以亲切的态度关怀、教育孩子,对他们抱着极大的期望,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使孩子更加自强、自信、自爱、自律,成长为全面优秀的人才。所以,我们在为孩子提供各种智力、体力发展的条件的同时,更要给孩子提供宽松的精神环境,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挥其自主、自立、自动和自觉的精神,使孩子成为具有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