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笔者正是擅长于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作文教学效果的突破。例如:《街头偶遇》、《愉快的一天》、《有这样的一个人》等,都是学生善闻乐见的。为了写好作文,学生必须认真观察老师的一招一式,生怕遗漏了某些内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表演,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写一篇文章。采用这种形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唱主角,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点评,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 别开生面的作文课,因形式新颖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展开想象,刻意构思,精心谋篇,写出了质量堪优的作品。同时,又使学生深深理解“书到用时方知少”的意蕴,促使他们积极地走出校门,参加各种活动,不断地搜集积累素材,为作文的“有米之炊”积攒了丰富的物质储藏,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良好学风的形成又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又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材打开了方便之门。 3.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如今的少年儿童虽然有任性、自私的毛病,但他们的自尊心是极强的,一旦教师过多地对之进行言语批评,他们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个别自控力差的学生创造了“违纪”的诱因:晚上上网,白天上课与同桌津津乐道,或是趴在桌上打瞌睡,或是模仿网络游戏的动作去触动他人。这时,教师如果停止教学,用言语行为进行处理,不仅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非言语行为一定程度上能进行个别交流。如一个不经意的眼色、手势,忽高忽低的语调,或是不露声色地对某个学生的靠近都是教师所熟悉的方式。如此之举,既达到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又不至于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可谓一箭双雕啊。 言语激励虽然能鼓舞学生积极向上,但一些性格内敛的学生则不喜欢教师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褒扬,他们只要教师心灵上的认可就心满意足了。例如:进行教学常规的课文朗诵、抽查作业、督促书法练习等环节时,教师通过赞许的目光,点头认同,伸出手指呈“V”字状,满意的微笑等非言语行为所传导的信息,即能使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别以为许多学生在课余的言谈中口若悬河,可是当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每个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回答问题时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遇到这种情况,假如教师用亲切和蔼的目光、温和的微笑对待他们,学生就能从教师的目光、神态中捕捉到鼓励的信息,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产生“老师相信我,我能答好”的自信心理,使刚才的紧张心理得以舒缓,进而使思维保持最佳状态,这样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能迅速而圆满地得到解决。 长期地采用这种非言语行为方式的教学,对学生的鼓励与批评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导出来。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随之是师生关系和谐局面的形成。因此学生就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中凸显出积极向上的潜能,从而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总之,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更要潜心地在实践中施行这一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呈现丰富多彩的态势,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纠正他们在课堂上所呈现的不合格的行为,紧紧抓住思维的缰绳,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更好地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功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