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分全国整体和区域层面检验了两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结果显示,劳动、资本偏向型产业出口技术结构的优化都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报酬占比提高,且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大致相当,但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优化带来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存在较大差别。此外,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之间普遍存在U型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报酬占比。 关键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劳动报酬占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2012年我国出口额已达20489亿美元,比1990年翻了5番。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出口贸易不断扩张时,收入会向劳动者倾斜,但是这个定理在我国并没有成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总体回升较乏力。2011年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为46%,比1992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与欧洲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然而,我国的资本收入份额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11年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已达到45%,比2008年下降了6.7个百分点,但比199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劳动者报酬与资本收入间出现严重结构失衡,劳动报酬占比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了较大偏离。 近年来,我国许多行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均呈现上升态势。根据希克斯(1963)的观点,技术含量的变化对劳动报酬比重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要素密集型行业出口结构转型为视角,对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客观分析。 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测算 根据产业的性质及发展特征,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可分为资源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劳动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和资本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三类。按照我国对外出口产品的产业分布,我国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本文测算劳动偏向型和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 (一)产业划分 根据海关编码,我国出口商品共分为22类,由于本文只研究劳动偏向型和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故将资源偏向型产业剔除(主要包括动物产品及活动物产品、植物产品、食用油与动植物油等产品、矿产品等)。考虑到数据的可测算性及产业分类的明晰性,将部分无法反映出口技术结构的产品及部分特殊的交易型产品或杂项产品剔除,剔除的出口品共有10类,主要包括第十四、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类等。余下出口商品划分为劳动偏向型产业和资本偏向型产业两种。其中,劳动偏向型产业出口商品包括第八、九、十一、十二类,其余8类出口品均为资本偏向型产业出口商品。 (二)模型设计 选用豪斯曼(2005)的出口技术结构模型对我国出口技术结构进行测算,具体如下: (1) 其中,ETSIi表示第i项产品的出口技术结构,xij表示第j个地区i项产品的出口额,Xj、Yj分别为第j个地区的产品总出口额和人均生产总值。若ETSIi的数值越高,则表明产业i的出口技术结构越好,该产品拥有技术含量也就越高。根据式(1),得到各个地区的劳动或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 (2) 其中,TSjt表示t时期第j个地区劳动或资本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值,xijt表示t时期第j个地区对应要素偏向型产业的某种特定产品的出口总额,TXjt表示t时期第j个地区对应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总出口额。 (三)测算结果 选取2006-2011年我国28个地区(新疆、西藏、宁夏三个地区由于数据缺失,未列入样本)的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和各地区统计年鉴。 首先测算各地区资本偏向型和劳动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值。从结果发现,6年间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排名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广东、北京和江苏,其值分别为31075元、31057元和30963元;排名末三位的分别为内蒙古、青海和重庆,其值分别为27932元、27648元和27396元,且这些地区每年的数值排名只发生较小变化。以2011年为例,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38521元)、广东(38503元)和江苏(38341元);排名末三位的地区分别为青海(33968元)、内蒙古(33611元)和重庆(32670元)。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也有相似情况,均值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上海、广东、浙江,排名末三位的分别为青海、贵州、内蒙古。表1给出了全国及三大区域6年间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值,无论是何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东部地区均值基本为最高,而西部地区均值则为最低。 实证检验 为考察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设定如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yit=α+βXit+ηi+εit(3)
其中y代表劳动报酬占比,X代表某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构成的自变量集,η代表不可观察的区域效应,ε为残差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