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给出了以下变量选择结果:被解释变量:劳动报酬占比(W)。用劳动者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示。解释变量: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LTS)、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KTS)。这两个变量的数据已由式(1)、(2)计算得到。将这两个变量置于不同的面板数据模型,以消除两者自相关性对模型估计带来的影响。控制变量。技能劳动供给(H),用中学及中学以上在校学生数表示;物质资本禀赋(K),用物质资本与年末总人口之比来表示,而物质资本用固定资产投资净值年平均余额表示;产业结构(ST),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外贸依存度(OPEN),用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 参考王永进、盛丹(2010)等的观点,设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存在U型关系,因此添加该变量平方项。计量模型如下: (4) (5) 式(4)主要检验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式(5)主要检验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 首先对全国层面进行检验,并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层面分别检验,划分方法参考中国行政区划。三个层面的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 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层面,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对比可知,中西部地区该变量的系数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因此推测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带来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更加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更有助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而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达到一定水准后,也可能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进一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的系数也都显著为正,说明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也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对比可知,区域层面与全国层面该变量的系数相差不大,表明各区域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带来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大致相当。 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且该结论在全国和区域范围都成立。对比发现,资本偏向型产业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的拐点小于劳动偏向型产业,东部地区的拐点小于中西部地区,由此推测,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的拐点位置取决于资本含量。物质资本禀赋与劳动报酬占比仅在东部地区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范围内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借鉴黄先海、徐圣(2009)的研究,推测原因在于东部地区资本积累更侧重于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负向作用,这是因为第二产业资本密集度较高,第二产业的发展倾向于降低劳动报酬占比而提高资本收入占比。外贸依存度与劳动报酬占比存在一定负向关系,但只在全国和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明显成立,这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占优的格局有关。 结论 本文首先对我国各地区劳动、资本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进行测度,发现东部地区两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然后分全国、东部、中西部三个层面检验了两种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发现两种要素偏向型产业出口技术结构的优化都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报酬占比提高,且资本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大致相当,但劳动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优化带来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存在较大差别。另外,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报酬占比之间普遍存在U型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负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长远.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11) 2.白重恩,钱震杰.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9(4) 3.Hicks,JR.TheTheoryofWages[M].Macmillan,London,1963 4.H,R,JH&DR.WhatYouExportMatters[J].NBERWorkingPaper,2005 5.王永进,盛丹.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J].世界经济文汇,2010(4) 6.薛君.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分析[J].商业时代,2013(12) 7.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7) 作者简介: 周紫哲(1984.1-),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金融法。 魏冬(1980.11-),女,汉族,河北丰润人,经济学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