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力求通过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希望能够为国家发挥自身的优势,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等,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途径 引言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程。尽管东北亚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较好,既有较强的经济科技实力,又有潜力巨大的市场,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看,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明显是松散和滞后的,合作步伐跟不上区内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21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已是摆在东北亚各国面前的现实课题。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困境 (一)缺乏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且令其他国家信服的核心大国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一个或几个主要成员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是各方平等参与对话与协商并达成一致的过程。其发展需要地区大国发挥关键性的推动或主导作用,提出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并与其他各成员展开磋商,推动各方相互让步和妥协,最终形成能够被各方都接受的经济一体化方案。而东北亚的中日韩俄几个大国都没有足够的优势担当此重任。 东北亚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是日本,本应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却没能发挥出地区大国的作用。首先,从主观上看,日本本身在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取向上缺乏整体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意愿,日本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目标是希望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倾向于采取双边性的而不是多边性的区域合作形式,更不是推进整个东亚或东北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次,客观方面,由于日本曾经发动侵略战争梦想霸占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令东北亚国家对其心有余悸,抱有怀疑和排斥的心理,使其在东北亚事务中发挥作用时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韩国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方面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不仅对中国提出的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倡议予以积极支持,而且也有意愿推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然而由于国小势微,又过分依赖美国,在先天上缺乏组织和引导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化与一体化的条件。 俄罗斯作为原苏联的继承体,经济滑坡及国内安全危机,影响了其处理区域性事务的实力,虽然现在的俄国经济实力有所恢复,但其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毕竟只是欠发达的远东地区,作为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俄罗斯经济活动的重点不可能放在东北亚。 中国作为东北亚区域内的大国,一直奉行各国间平等协商、和平交流的政策,已经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国家,但是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及只有部分地区处于东北亚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二)合作的低层次性导致东北亚无法形成制度性合作机制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并没有纳入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合作的主体主要还不是国家而是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时地方的积极性比中央的积极性更高。但由于缺乏政府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框架作为指导,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作制度性保障,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只能在其行政权限的范围内谋求合作与发展,其深度与广度受自身权力大小的制约,导致这种松散的经济合作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无法形成制度性合作机制。 (三)经济水平及体制的差异性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相差较为悬殊,既有经济发达的日本,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及经济相对落后的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所获经济利益是不一样的,过分悬殊的经济规模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导致各国在经济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国民经济支持外贸的能力以及相对吸收需求能力等方面有诸多的差异。例如,日韩两国针对中国的商品制定和实施了许多不合理的检疫检验制度,中国对俄出口商品则存在通关手续复杂等问题。而中、朝、蒙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会担心如果过早与日韩等国家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会对本国的民族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甚至导致民族产业崩溃。因此,尽管近年来东北亚各国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在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有着共同的愿望,各国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潮流,也都做出了一些参与本地区经济合作的现实选择与政策安排,并且为实现多边经贸合作采取了各自的战略举措,在贸易、投资和地方性的双边合作方面有了一定进展,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至今还存在很多影响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 那么,如何协调好多边关系,探寻一条既符合各方利益,又有利于逐步缩小差距的有效合作途径,成为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途径探索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区域经济合作还仅限于自发的贸易往来,以及双边合作、小区域合作和地方间合作等。面对这种无论是形式还是水平都很松散、低层次的现实,为了能在短期内取得进展,势必要寻找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特点的突破口,遵循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从低层次合作入手,以有计划的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 尽管东北亚地区整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没有取得太多的进展,但各成员国之间的双边经贸往来却一直很活跃。因此东北亚地区国家在无法实现区域合作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往来和联系,通过加强经贸合作,扩大相互投资,增进技术交流,推动人员往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框架,努力把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以通过深化双边合作促进多边区域合作。这既是本地区区域合作的基础,又可以为未来的整体区域合作提供有益的经验。 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推动东北亚地区双边合作的重点领域,应该根据不同合作对象国有所不同。
中国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应该以资源开发、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共建、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为重点。中蒙两国都有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和愿望。从蒙古来讲要振兴经济、谋国家发展,需要借助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蒙古,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希望中方参加其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技术开发。地域距离近的优势成为中蒙双方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不二的选择。蒙古丰富的煤炭、石油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相对完善配套的冶炼加工系统及对能源的大量需求,蒙古相对丰富的畜牧资源与中国相对发达的纺织业及服装加工业和巨大市场,都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再加上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同属成吉思汗的后代,语言相通,传统和生活习惯相近,积极发展中蒙两国地区间经济合作关系以及边境贸易,对于促进相邻地区的共同繁荣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边境民族的一致性,使中蒙之间的合作更具有了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中不多得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