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分析了参合农民“县外就医”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要增加县、乡医疗投入,完善信息网络建设;简化报销程序;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和新农合监管;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小诊所的枢纽作用;实行即时结报的报销办法。 【关键词】新农合;患者;县外就医;报销问题;对策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自2002年国家出台“新农合”政策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在不断摸索发展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逐步形成卫生监管、多形式经办机制,促进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改进优化新农合补偿机制方面,政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疗保障基金的风险管理、医疗保障报销比例和范围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虽然新农合的推行取得了很大成绩,受益农民的规模在不断提高,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有一定减轻,医疗救助体系得到建立健全,但在运行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政府在农村地区的医疗资金投入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城市而言还比较落后,医疗设备不先进且普遍使用率较低,这都不能满足当地人群的医疗需求,导致参合的农民到县、乡以外的地方就诊治疗的比例逐渐增多。 二、参合农民“县外就医”报销中存在的问题 1、“县外就医”报销比例低 新农合设置有“起付线和封顶线”,在我国,乡、县地区设置的起付线与大城市医疗机构所设置的起付线是有差别的。在我国很多地方,新农合的报销仅限于在乡、县级进行,如果参合农民选择去大城市较大的医疗机构就诊看病,那么产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就会降低。这是因为县外定点医疗机构设置的起付线高,自费用药、超范围用药项目多,那么就造成县外就医的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较低的问题。 2、报销程序繁琐,结算周期长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和报销程序比较繁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起付线、封顶线、家庭账户、药品目录等等。在报销的程序方面,需要参合农民提供住院期间病例复印件、医疗证、身份证、出院小结费用发票、费用清单、户口册、银行账户等10余种票据。且新农合报销往往涉及较多环节,患者必须先自己垫付医药费,然后再到当地所在辖区申请报销。“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乡镇卫生院或县卫生局,参合农民报销一次经常要往返多个部门,每次报账产生的车费、误工费加上住院费用清单复印费用等,无形中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不必要的麻烦,这样的经历很可能影响农民继续参合的积极性。 3、监管力度不够,合作医疗的透明度不高 基金监管不到位表现在对医疗机构缺乏恰当有效的监管方法,存在基金支出风险,发生医疗基金亏损、挤占、挪用等问题,资金管理安全存在隐患。合作医疗的透明度不高,这是由于医疗保险领域存在着道德风险,医生占有较多信息优势,因此容易产生诱导消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信息不够公开,参合农民知情权不高,资金使用上存在着不正之风,进而影响参合农民县外就医的费用报销。 4、信息网络化管理滞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网络化建设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在乡、县与大城市定点医疗机构缺乏网络联系。比如:参合农民县外住院后,出院时不能及时拿到住院发票、住院病历等报销所需的资料,参合农民所在县往往离大城市比较远,农民出行又不方便,这就使患者要多跑冤枉路。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管理、审核、报销、清单等环节上易出错,信息系统参合数据核对与管理不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