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基于“田园城市”理论视角下探讨城乡文化融合

时间:2014-08-07 14:12 点击:
摘 要 现代田园城市的概念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特殊地域空间,田园城市理论也逐渐成为了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重要借鉴模式。本文将围绕如何在田园城市理念推广中处理好城乡文化融合问题展开论述,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为实践的推行扫除障碍。 关键词

  摘 要 现代田园城市的概念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特殊地域空间,田园城市理论也逐渐成为了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重要借鉴模式。本文将围绕如何在田园城市理念推广中处理好城乡文化融合问题展开论述,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为实践的推行扫除障碍。

  关键词 田园城市 城乡文化融合 困境 策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提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为解决该问题必须“健全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在空间维度上高度密集,在时间维度上极度压缩和内容维度上的纷繁复杂,城乡社会系统中各个因素的发展都极不协调,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其中城乡文化冲突即为众多问题的一种,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衍生力量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在城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田园城市理论是目前我国为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而探索的一条新路径。2009年12月,成都正式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2011年6月,陕西省西咸新区建立,强调要遵循“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规划理念,着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如何解决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下造成的城乡文化差距是该理论模式所要面对的重要难题。

  一、“田园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乡文化解读

  (一)“田园城市”理论内涵

  1919 年,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1、“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

  在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对理想的城市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我们可以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总结为以下五个特征:第一,以区段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第二,土地使用为同心圆带状分布;第三,辐射状的林荫主干路,第四,具有145 英亩的被水晶宫所包围的中央花园;第五,将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相结合,将城市和乡村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都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田园城市即为城市与乡村共荣的形态,是理想城市的最佳表现途径之一。

  2、对于“田园城市”的简单评价

  田园城市的理想形态是由中心城区与周边乡村共同构建的开放系统,城市周边具有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优美的田园景观。田园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是我国可以借鉴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新途径。

  田园城市理论构造了一个和谐城乡发展的美好构想。但在实践中“田园城市”方案还是暴露出过于理想化的一面。因为如果要达到实现田园城市理论的构想,必定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整体风貌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作为支撑,则会导致城市各个环节的畸形发展。

  (二)城乡文化融合价值阐释

  城乡融合,是指在城乡之间相互吸收生产生活方式优点基础上的社会整体发展状况,是社会建设各子系统之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十分密切、非常协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新型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文化的融合实践表明,作为城乡发展的理想状态、新型关系和要素聚合,城乡融合是破解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难题,也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的有效途径。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城乡文化融合在城市化进程中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上显得十分必要。

  二、“田园城市”理论视角下城乡文化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对于文化涵义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文化概指人类可以感知有形的文化形态,例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度、生活便利度、市场的繁荣程度等;精神文化层,即心理-观念文化层,涵括意识形态领域,指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哲学理念等;制度文化反映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是管理体系、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的制度表现。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中心,它最早起源于“物物交换”的商业文化。相比,乡村文化即为典型的一种农耕文化、农牧文化,它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向城市汇聚,而农村的发展则十分缓慢,与城市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的差距逐渐拉大。、

  (二)城乡文化对立表现

  城乡文化的对立表现在物质,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均有所体现。下面,我们选择几点比较突出的方面来列举。

  1、在物质文化层面上,城乡文化融合中常常会产生如下问题。由于资源分配的极大不均衡,集体资产量化或经济利益协调不均,给了本身在生活便利程度和交通通达度等方面落后的乡村又增添了许多困难。这就使得农村村民产生了更多的心理诉求,他们需要改善居住环境。需要提升自身的土地价值和房屋建设补偿费用,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如果合理的经济利益不能满足的话,城村各利益主体之间会产生较多的摩擦、排斥和分歧,有时冲突激化还可能会产生一些十分恶劣的后果。

  2、在精神文化层面, 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本省就存在着不少的矛盾。二者在社会交往、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一种是重血缘、轻业缘、重保守、轻创新的乡土情结观念;一种是重理性、轻感情、重效率与创新、讲究契约与规范的城市观念。当乡村逐渐融入城市生活中来,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就会发生对撞。一方面,原住居民强烈的乡土认同感和排外意识,给外来人口融入当地文化造成了一定障碍;而外来人口社会交往大多局限于

  同乡之间,也很难完全融入本地文化,不被城市接纳的他们会产生边缘性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许多矛盾。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