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网络“客文化”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针对性 网络“客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几乎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了关于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而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无疑所需要获得的知识量会更加庞大,这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增加这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可以通过网络“客文化”作为载体,便捷地获取大学生日常关注的信息资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可能途径。 3、网络“客文化”有利于扩展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借助网络“客文化”的网络媒体特点,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在大学中针对大学生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传统方法多呈现正面的说服教育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时候收效不大,缺乏互动性。而网络“客文化”则有极强的互动性这一优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优势,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可随时及时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 (二)网络“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客文化”不利于对大学生传统教育价值观塑造 网络“客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其内容出现良莠不齐,加之部分大学生自身正处于思想的变化期,对于充斥着大量信息的网络内容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和选取能力,而一些不适合大学生成长的内容容易选择这些平台作为其滋生地。如在“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背景下,不断有青年网民卷入,“审丑”行为来享受娱乐效果等等。各种非理性事件让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冲击,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大大颠覆了传统价值观,从而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2、网络“客文化”给大学生传统行为规范的养成带来挑战 网络“客文化”存在的网络环境其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来说,具有隐蔽性和自由行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由于其身份都是直观现实的,在各种约束力的管束下,能够形成一定的自我规范能力。而网络环境下,个体呈现出匿名性的状态,约束力大大减弱,再加之于部分别有用心的群体利用大学生好奇,易受影响的特点,传播消极反动的信息,长期以往大学生极易弱化自我约束的意识。大学生如果长时间接触这样的信息,极易丧失其本身的现实伦理道德制约,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3、网络“客文化”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 网络“客文化”多为具有共同兴趣和主题为核心的群体文化,群体中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具有局部性,范围小众,容易给大学生尤其是内向性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自认为应有的肯定,这就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空间,由此产生自闭情况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自闭心理学生如果没有良好地引导排泄消极心理,有可能会产生极端的行为,造成自己和他们不必要的伤害。此外,也有许多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没日没夜地在游戏中虚度青春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会产生其他潜在的心理问题。 三、运用网络“客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1、更新教育的观念,适应网络“客文化”带来的新变化 面对网络“客文化”的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面对这些变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教育上的新变化。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要适时地对教育方法做出改进,不能单纯地依靠严格死板的管理手段,正确认识网络“客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平台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挥网络“客文化”的积极作用,以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新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相对于传统的文化来说,网络“客文化”的内容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新变化,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教,教育好大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正确认识好自我,抵制不良的信息侵蚀,保证身心健康的发展。 |